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24

2013-04

《美丽畲乡》随笔 赵荒胜

新闻来源: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浏览次数:日期:2013-04-24

4月10日,在网上获悉云景高速通车了。在浙江几年,熟悉了浙江的人文和地理。云和与景宁是丽水地区经济比较落后的两个县,也是畲族比较集中的聚居地。这里崇山环绕,交通闭塞。一条省道横贯几个县城,很多乡镇都没有高等级的公路。如今,这里也通高速公路了。高速公路的通行,必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推波助澜,在为云和与景宁人民高兴的同时,也在感叹国家大建设的速度之快。

曾几何时,我负责公司在浙江地区的业务,我每个月都会去丽水地区拜访老顾客,云和与景宁是我去丽水的必经之地。

山路蜿蜒盘旋,道路崎岖。驾车去景宁,先是十几公里上坡路,到了山腰,进入一段隧道,隧道口上张贴了大幅的宣传画,“中国畲乡——景宁欢迎您”。过了隧道,是十几公里的下坡路。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原生态的树林,多枫树和杨树。到了秋天,整个山上都被枫叶映的通红,仿佛倩女刚换过妆容一样,让人流连忘返。山里的空气很新鲜,我们经常下车走走,到山上去看一看,顺便在路边人家讨口水喝,与他们话话家常。

驱车走在畲乡的山路上,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去景宁的路只有这一条,往往是车子行驶在海拔数百米的山上,两三米以外就是悬崖峭壁。俯首往下看,依稀可以看清山谷里长满的各种各样的花草。据说,当地人考驾照,其中有一项就是自己驾车来回走这盘山公路。这里是丽水通往温州的一条省道,路并不宽,一旦遇到交通事故,一堵就是十几公里,车子排起了长龙。从山上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只甲壳虫在缓缓挪动。

进入景宁,才知道,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恰逢畲族老乡赶集,他们都穿上了传统的民族服装,到集市上来进行互市,兜售当地的土特产。女孩子穿上民族装,显得格外标致,她们穿行在集市的各个角落,形成了节日里已到亮丽的风景线。

畲族人的美,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在我与当地人的交流中,对此我深有感触。印象比较深的是,这里一直保留着“双头家”和“嫁男”的习俗。

“双头家”,男女结成夫妻后,双头都是自己的家,来回走动,共同生产、共同管理两家的家庭事务,共同赡养两家的父母长辈。关于“双头家”的来源,还有一个故事。相传早年在这一带,有一对青年男女真诚相爱,只因双方都是家中独苗,女的不能嫁,男的不能赘,久久未能成婚。有一天,他们俩一起在山坡砍柴,见一对燕子吱吱喳喳相嬉在枝头上,又欢乐又亲昵。男的不由叹息道:“燕子呀燕子,我们两人不如你,你们无牵无挂,能自由自在地结合,我俩真诚相爱,却因家庭拖累,没法成亲!”女的看着燕子展翅伴飞,一阵联想,突然笑着对男的说:“燕子成双,秋去春来,南北为家,咱俩何不学燕子的样,也来个两头有家呢!”一句话说得两人笑逐颜开。就这样,男女青年采用两头家的形式结成了夫妻,婚后,两头一家亲,日子过得蛮好。从此,“两头家”就在畲家流传开了。

所谓嫁男即男子嫁到女方去。据当地人介绍,女方要向男方送些聘金财礼,男子嫁到女方之后,改姓女方姓,家庭成员称谓不以“女婿”身份称呼,而是跟新娘同样称父母和兄弟姐妹,亲如骨肉,家庭地位和财产继承平等享受,不受任何岐视。它与当地汉族的的“入赘”截然不同。嫁男,不仅是只生一个女儿人家,往往是多子女的家庭,冲破了亲生子传宗接代的旧观念,把亲生儿子嫁出去,女儿留在家中,再把别人家的男子娶回当儿子。它既反映了畲族人民的共同心理,也反映了畲族社会的生活、婚姻风俗的特色,因而把它作为民族精神财富世代相传。解放以来,更有一些汉族男子嫁到畲家“当儿”的,嫁男婚俗从早年的族内婚演变为民族平等,团结向上的活力。

这里民风淳朴,畲族老乡热情好客。每次当我要离开的时候,他们总会给我当上畲乡的土特产。如今,回首在畲乡的那一幕幕,就像梦中的山水画一样,醒来后,意犹未尽,久久难以忘怀。

作者:赵荒胜    责任编辑:杜珑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