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
新闻来源:郑州轨道5号线浏览次数:日期:2016-06-10
自古以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数青年人在伯乐的指引下得到了锻炼与进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也铸就了一段段师生情谊的感人佳话,师傅对徒弟的严厉训斥甚至是打骂都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但是笔者结合在思考后认为,在新时期的“传帮带”工作中,严师未必出高徒。
从大环境这个层面而言,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变化,青年的人生观已经由过去的“听什么做什么”变为“想什么做什么”,外部环境的质变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工作思路,如果一味的偏执于计划经济时代所提出的“统一思想”作为工作纲领已经是行不通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统一思想”的前提必然是“解放思想”。只有尊重每一个群体的声音和诉求,才可能得到共鸣与拥护。从个人成长这个层面来看,当代青年的成长环境十分优越,缺少艰苦的回忆,对于他们而言,想象力才是创造的基石,决不可能再以牺牲一切欢乐为代价去换取更多的成绩;他们奋斗的目标往往是追求更好生活品质与情感体验,过去在精神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是能左右其行为方式的主导,若是坚持一贯的高压管教甚至是精神体罚,只能激起更加强硬的逆反情绪,还记得在“80后”处于青春期的时候,人们纷纷指责韩寒等人性格乖张,言语犀利,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更是将其视为问题少年并剖析“韩寒现象”,如今,十年过去了,今天的韩寒俨然已经成为了当代文艺青年的领袖,无论是杂志、赛车还是影视作品均有所斩获,可遗憾的是,当下舆论的焦点又周而复始,将矛头直指叛逆中的“90后”,但无论怎样,一代代青年人在 质疑声中成长,在历练中成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对意识形态宽容度的有力延伸。
师者,传道受业答疑解惑者也,欲正确的引导青年,就要做出足够的思考,绝不可严而无方,严而无度,只有做到理性的因材施教,感性的循循善诱,这样的良师,才可以发掘出美玉,在新时代培养出新的“高徒”。
作者:卢川 责任编辑:唐雨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