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
新闻来源:韶新项目部浏览次数:日期:2019-12-20
韶关讯 中铁四局韶新高速公路七分部松山隧道全长7970m,为广东省在建最长隧道。韶新七分部承建的松山隧道出口于2018年3月正式开工施工,期间因标准化落实到位、光面效果显著、经济效益控制得当,迎来局隧道观摩交流1次、公司观摩交流1次、韶新总承包部观摩交流4次。每一次观摩对该分部来说既是一次鼓励,也是新的挑战。为持续高速、高质量推进隧道施工,该分部不断总结长大隧道特点,推出“1+2+3”、“4+5+6+7”工作法,确保卡控隧道施工每一个环节。
“1+2+3”工作机制,强基固本。
松山隧道出口施工前期由于技术人员经验缺乏、班组不稳定,光爆效果不理想,初支及二衬混凝土超耗严重。该分部深刻认识到进度及混凝土(喷射及二衬)超耗决定了松山隧道的成败,而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好的光面爆破是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该分部当机立断,召开专题商讨部署会议,出台“1+2+3”工作机制,即成立1个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隧道专攻小组,并明确个人职责,24小时轮班对现场的数据进行记录,坚持每天、每周、每旬、每月进行总结、对比。配套出台2项考核机制,即对隧道技术类人员和班组人员分别考核。不仅如此,为了提高隧道管理、技术、班组等人员水平,该分部针对隧道技术人员及班组人员推行3种培训模式、即外出学习、专家现场指导、内部集训等,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技术及现场管理人员,得以让光爆持续保持。同时通过光爆,工序衔接不断流畅。月进度平均进尺180m,曾经在今年的八月份创下了韶新隧道单月进尺新高208米。
“
松山隧道为广东省在建最长隧道。该分部针对长大隧道施工控制的重难点积极策划研究。本着“以人为本,提质增效”的原则,确保光面爆破常态化实施,洞内作业环境不断改善,工效不断提高,施工质量缺陷不断降低,作业实现标准化,形成了该分部隧道施工“4+5+6+7”工艺改革。一是高压电进洞解决长距离电压不足的问题;二是通过巷道式通风减少爆破后排烟时间,减少了工序循环时间提高效率,并大大改善了洞内空气质量,改善作业环境;三是高压风进洞补充长距离风压损失,减少风管投入节约成本;四是洞内增设水箱利用隧道出水补充水压,弥补掌子面用水需求。一是改装现有台车优化分仓浇筑系统,优化台车甭管接头位置,改造泵管,泵管直接深入分仓窗口来实现分仓浇筑避免溜槽式的弊端及较少空腔形成的长度;二是增设排气管。针对二衬浇筑过程中拱顶部位易形成气囊造成空洞,采取加装排气管及调整冲顶顺序及时排除空气;三是初支侵限检测小工装。主要采取于挂布台车两端安装自动初支侵限小工装,在挂布过程中及时发现欠挖地段及时处理;四是台车激光辅助定位小工装。针对台车定位高程控制以及平面位置控制困难耽搁时间较长问题,采取于台车中线位置安装激光测距仪与地面中线联合定位及净高控制;五是塔尺固定及调平小工装。解决隧道洞内测量需人员辅助照明问题及解放人力。坚持定人、定钻机、定部位、定数量、定时间、定责任的“六定原则”对钻爆流程进行分解达到预定的光面爆破效果。以“工装保工艺、工艺保安全质量”为指导思想。一是配备各类专业物探仪器及钻探机械进行的超前预报作业线;二是配置装载机及自卸汽车组成装碴运输作业线;三是配置湿喷车及多功能作业台架组成开挖支护作业线;四是配置防水板自动铺挂台车组成衬砌防排水作业线;五是配置具备信息化监控、分仓浇筑、带模注浆等功能的二衬台车组成的二衬施工作业线;六是配制自动喷淋养护台车的养护作业线。七是配备电缆槽台车的电缆槽作业线。
截止目前,松山隧道出口左洞已完成2459m,右洞完成2316m,隧道施工过程中,无论是进度、安全、质量以及经济效益等均想过显著。进度方面平均工序循环时间节约3小时,月度进尺由月平均150m/月,提高至180m/月,光爆的实施减少了围岩的扰动,实现自开工至现在安全事故为零,质量方面因微改微创的有效应用缺陷率大大减低,二衬百米测线缺陷率由4%降至1%,通过有效管理,措施得当,工序衔接有序总体混凝土超耗控制降低明显,相比公司要求的责任成本超耗率降低20%。(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