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
新闻来源:周晶芳浏览次数:日期:2014-04-07
又见清明。天阴沉沉的,每年的清明都是这样,似乎上天也在寄托着对逝者的哀思。早上7点我整装待发前往烈士陵园扫墓。路上祭扫的人流络绎不绝,手上都大袋小袋地装着祭祀的用具,唯独与以往不同的是,很少见一串串的挂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朵朵黄菊花。路边有人跪拜在路边烧着纸钱,纸钱是放在搪瓷盆里的,旁边还放着几瓶水,但不是用来喝的,是待烧完纸钱后浇灭余烟用的。这让来来往往的人看了都不免心生敬意。来到陵园,商家已成一字形整齐排列,烧纸、香烛、绢花、鲜花、大小盆景,让人目不暇接,唯独不见响炮的身影。商家说国家提倡环保文明祭祀,放炮会污染空气,也会引发火灾带来安全隐患,是明令禁止的。何况现在的人环保意识在不断加强,祭扫也希望给逝者一个清静的环境,往年祭祀过后陵园一片狼藉,这样也不是逝者所希望的吧。
一处摊位前挤满了人,我不免心生好奇打算看个究竟。原来这里在卖鲜花,地上还摆放了一盆盆小小的松柏,一排排女贞树苗。商家忙的不亦乐乎。一会儿工夫只剩下几棵小树苗了,于是商家赶忙打着电话联系着货源。绢花和纸制祭祀用品的摊位却无人问津。顺着陵园侧道而上,途经“张公祠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有一个大众公墓群。由远而近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只是声音似乎有些异样。原来这里放的是电子鞭,没有烟雾的污染还可以二次利用,环保又经济。据说,公墓管理者对于带纸制祭祀用品的扫墓者可以免费换领鲜花。“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今年清明,低碳祭扫成为了时尚。2012年通过和实体陵园合作,中国清明网推出的与实体陵园相对应的网上虚拟陵园清明节期间正式上线,昨晚我为姥姥、姥爷在网上建了一个双人墓,可以点烛、上香、敬酒、烧纸、献花、献歌、发送祭文,虚拟陵园运用了3D技术很形象逼真,也了却了妈妈多年的心愿。“清明到了,不能回家祭扫,但愿遥远的拜念也能到达天国,“心祭”的意义更为深远。
来到烈士纪念碑前,我将几朵鲜菊花恭敬地摆放在碑前,记得最后一次来扫墓是上中学。几十年了,如今再次回来已过而立之年。这里安葬着186位烈士的遗骨,有的在解放襄阳的战役中献出了年青的生命,有的在大革命时期抛头颅洒热血,永远留在了这里。老襄阳人称这里为“烈士塔”。座落于羊祜山,1951年建成,1975年重建。70年代初期,烈士陵园成了全市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阶级教育、路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基地。新塔以徐州淮海战役纪念塔为样本,整个塔身用花岗岩建成,呈碑形,高28米;塔身正面由原来的正北调整为东北,朝向城区;塔下方基座刻有碑文,底宽11米,两侧为浮雕;塔身有著名书法家王树人书写的魏碑“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革命烈士公墓也用花岗岩重新进行了改建,建成后的公墓长10米,宽6.8米,高1.6米。有598个梯级,梯级中有平台,两边有栏杆。建成后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大气、庄严、肃穆。凝聚着全襄阳人的心血,当时因为经费紧缺,动用义工8万人次。在这里更有解放襄阳战役中牺牲的数以万计不知名的战士,他们远离亲人长眠于此,“勘问三春情有缘,登上葱茏羊祜山。热泪欲零祭旧土,冷风吹雨洒新天”。在“四个”襄阳的建设中更应筑起宏扬先烈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永远丰碑。本应拾级而下,因身体原因侧道原路返回,两旁松柏郁郁葱葱,干净而整洁。天上下起了小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同的是今年的清明更有新意。
作者:一公司襄阳办事处 责任编辑:倪明
上一条:《垦荒》 散文 殷路新
下一条:《思念》 诗歌 尤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