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27

2015-10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

新闻来源:怀安制梁场浏览次数:日期:2015-10-27

 本网怀安讯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以我薄见,“知行合一”是一个将“知”与“行”统一结合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在没有阅读之前,我第一时间的把“知行合一”与中国古代的俗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混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讲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统一。在通读《知行合一——王阳明》之后,方可发觉“知”不只是知识与理论的结合体,它更多的是良知和是非的判断,“行”不仅是我身体力行和实践,它更多的是保持理想与责任感。

 王阳明整个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多难兴邦”,“百难成果”,任何值得铭记的成功都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西游记中唐僧一行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得真经,王阳明悟道,取得成功也是如此。当年王阳明受廷杖之辱、被捕入牢、南蛮流放、饱受各种危险、孤寂、没落,通过不断的磨练最终悟道、再到悟道后的平静。王阳明之所以成功且流芳百世,不仅因为他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同时不择不饶,更多的还是取决于其在平静生活中对“知行合一”的领悟,以及日后深思熟虑的总结。

 就当前中铁四局的发展状况而言,抢抓机遇是目前首要的任务,幸福工程等大型项目的实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这个形式转变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6次强调“知行合一”,可见其在党政建设与幸福项目的创建,改善和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上面的重要性。而深入开展“三严三实”,落实责任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关键还是需要从道德上来入手,“知行合一”更多的也是趋于道德和行为上的要求和统一。

 通读整本书,不难发现,“知行合一”和一般的知识与实践是有差别的,它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道德修养方面是非常注重的,而“行”更是将其与“知”互补统一,形成一个既要认知知识,又该身体力行的“善”。“善”一字,有善良、有“妥善”的解读空间,就该字而言,我觉的它更趋近于上善若水的“善”,是一种如水般的柔滑与灵活,讲的是熟练运用。

 在了解王阳明的背景资料后,我越发的觉得,“知行合一”是一种见证他一生成长之路的哲学思想。“知”天性与后天结合的道德修养;“行”是王阳明身体力行,即使受辱、被捕、流放也无怨无悔;在各种挫折的道路上前行,混沌之中的王阳明逐渐明悟“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当一切的大喜大悲都随之消散,王阳明最后归于平静,不悲不喜将其思想升华到“善” 的高度。

 “知”与“行”是不可分开的,所谓的“知行合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认知与实践的关系,它是道德意识和道德履行的关系。“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可分离却有所差别,知必然会表现行,其不行却不能够算作是真知。当前中铁四局的发展必须要将“责任”和“道德”深入到基层建设的方方面面,“人乃运作之核心”但人也是复杂和多变的。中国古代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言”,其说的是人在最初的时候是纯洁无暇的,其所有的弊端和罪恶都是根据后天的条件来养成的。

 而对于西方的“性本恶”来说,在其重要文化传播的书籍《圣经》中提到,人性的劣根性在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所有的后世之人无论其行为有多好,究其根本,他们都有罪,都有劣根性的存在,所以之后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必然的。无论是“性本善”或者是“性本恶”其都是对于罪源头的追寻,而我将其理解为道德意识与实践的缺失,即“知行合一”的统一概念。就中铁四局的发展现实意义来说,这种缺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只能竭力弥补,却不能完全杜绝。

 就长远的发展而言,这种缺失必须要将其进行填补,无论是深入落实“两个责任”,还是全力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其根本就是要强化认知紧抓落实,将“知与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责任、担当、身体力行放在道德建设的中心思想中去,完善法人的治理结构、全面推进科学决策的制定,着力解决单位中的“自满”、“懈怠”等道德偏差的问题,并在宣传道德文化教育时,狠抓落实精神、着力解决日常工作中执行能力不足的现象,从而不断地推进工作的正常有序的进行,所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偏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从整本书的语言来看,其实它是非常浅显和有趣的,其在讲述王阳明传奇一生的同时,也将其传递出王阳明的核心思想,用时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可以将其的思想概括——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是王阳明一直想要做的“大家”式的理想,也是想要通过唤起每个人心中的良知,从而达到一种“善、恶、对、错”的判断,并以“知行”为指导,“每日三省”,去除心中的有悖良心得欲念。这种思想和宗教有很多的相似性,比如说佛教、道教的避世隔尘的反省和忘却;基督教和与基督教有很多渊源的伊斯兰教的认罪与救赎。但从根本上来讲其思想与宗教来看还有很大的差别,俗话有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步之遥”的距离将会是巨大的鸿沟。王阳明“知行合一与从善之”的核心思想与宗教相比,少了分灵气、多了分尘气,但其并非出尘的思想,对现世中的人们来说还是具有很大的价值意义。这是一种自我的救赎,不需要假他之手,也可发奋学习,开创时代新格局。

 王阳明在书中不断强调,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这是辩证观点的探讨,“是非”是智慧,需明辨,“善恶”是道德,需感受和施行,每个人出生就有多种素质相加,不管是传统中国的“性本善”理论还是西方式的“性本恶”理论,其传递的良知与施行的统一与从善都值得分析和借鉴。就当前的社会风气而言,环境于人的诱惑越加的多,其风气并不比明朝好多少。竞争、机遇、挑战同行,正在转型中的中国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道德沦丧、是非不分、作风不良、行为不端,各种是非集合形成了一个大闷锅,闷锅里的人们自然变得浮躁。

 中铁四局在当前的社会格局中机遇与挑战共存,如何把握住机遇转换挑战,其根本要把重点放在“人”的身上来。加强道德建设宣传、落实执行、净化单位内部环境已迫在眉睫。当然从“人”的本质来讲,要做到“知行合一”、“从善如流”是非常有困难的,但在现实的风气下,做到净化自身思想环境,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时时自省、向圣人靠齐我们定能做到,并有所收获。

作者:李利    责任编辑:桂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