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
新闻来源:张呼三分部浏览次数:日期:2016-01-05
本网张家口讯 家乡在皖南山区一个小山脚下,这座不知名的小山留给我很多童年记忆,放牛,爬山,打滚,烤红薯,玩童趣游戏,鸟瞰散落山村和蜿蜒梯田,观赏夕阳余晖和漫舞炊烟,感受寒暑易节和四季更替,但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这口山泉古井——夏季凉意习习,冬季热汽飘飘,四季流水淙淙!
这口古井是爷爷解放前从江北逃水灾落脚到江南时开凿的,当时村里好心人给爷爷指了个落脚点——小山脚下,尽管交通不便,但总算有个窝了。要生活,首先要解决吃水问题,爷爷寻遍山脚,本应最该出水的地方,却挖了又填,始终未发现水源,最后却在半山腰发现这块潮湿地,挖开两尺多深,就听见汩汩山泉冒了出来,这就是山泉古井的雏形。其实当时根本不是井,只能算个集水坑,因为当时取水是一瓢一瓢舀起集入水桶的,但总算解决了一家人吃水问题。
到了“大跃进”的年代,随着全国大规模的“大炼钢铁”,腰围粗的大树全部砍倒做了燃料,林山变秃山,导致水体涵养破坏,水源流量渐渐变小,汇水等水的时间越来越长。爷爷迫不得已进行了扩建,那就是我小时候所见到的,深约一米八,约一米五见方的石围水井,可直接用桶取水,四周长满了青苔,井里长着少许水草,冬暖夏凉,清澈见底。后来又在下游修建了洗衣井和一个水塘,我的童年经常跟随母亲洗衣和担水,是伴随着阵阵棒槌声和拉家常声长大的。我用狗尾草当诱饵在石井中钓小螃蟹,钓起后玩一会儿又给它放入井中,生怕钓光了,下次再也没有“同伴”陪我玩了。早上能闻到山茶茶香,放学直接喝一瓢干甜山泉,每年过年放塘时能吃到味道鲜美的乌鱼、草鱼、小白条、水晶虾,这些都是古井和山泉留给我的欢乐!
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家族的开枝散叶,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为了能汇积更多的水,父辈们又对古井再次进行了扩建,这次干脆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宽敞且结实,只是可惜我的那些点缀生命之绿的水草不见了,我的“玩伴”小螃蟹也被挡住出不来了。我只能在担水时独自静坐一会儿,看看井面微微脉动的水波,听听山泉潺潺流淌之音。
世纪初至现在,随着我上大学和工作,走遍全国许多地方,从没喝过这么好喝的山泉,但令人宽慰的是,小山又恢复了爷爷理想中的竹木满山的景象,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小山逐渐枝繁叶荗了,鸟语走兽也多了,古井的山泉又呈现往日的活力,山茶、竹笋、红薯、竹子、树木都是小山给勤劳乡邻们的馈赠。我想,如果爷爷在世的话,祖孙俩可以继续促膝长谈,他老人家一定有聊不完的古井故事,抒发不完的古井情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叔伯和我家也从山脚搬到交通便利的村头,家家户户都打了地下水井,政府也给接通了自来水,虽然能免去了担水的辛苦,但始终找不到山泉甘甜爽口的感觉,泡出的茶汤味儿也不地道了。在我的提议和几家合伙下,又在古井上架设了水泥盖板,并通过地埋管将泉水引入各家,方便更多家庭喝上天然泉水。
一个世纪的变迁,日子越过越好,但无论怎样变化,三代人的古井情节始终未变,古井山泉依旧发出她那动听的汩汨之音,清洌甘甜,昼夜不舍,滋润着更多乡亲们的心田。作者:方太平 责任编辑:桂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