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
新闻来源:淮萧指挥部浏览次数:日期:2015-09-01
本网萧县讯 回望初到淮萧之时,我依然觉得那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然而事实上在这里却已将近两个月。初到之时,这里的一切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既陌生又新奇,陌生的是这里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等等,使得我有些许的忐忑,生怕不能很快转变角色、适应新的环境,即便在梦中也是不安的;新奇的是我已然步入了工作岗位,将要去挑战、去探索一个新的世界,这对于我这样一个爱冒险、勇于挑战的人来说无疑是件充满刺激而又新奇的事情。
经过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现实为我证明了曾经自己的那些所谓的陌生像是这个季节的天气一样,退去了燥热,渐渐让人觉得舒缓、让人平静下来。与这里的同事们渐渐熟悉起来,与领导谈心、聊天丢掉了刚来之时的那种“心惊肉跳”,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没有人们所说的那种“架子”吧!办公室里有着融洽的关系氛围,业余时间与同事们在一起打桌球、乒乓球、羽毛球,到室外篮球场进行一场大汗淋漓的较量,这些都让我的生活渐渐丰满起来,同时也越发感觉到在这里的生活越来越有归属感。归属感是很多人梦想着拥有的一种心理状态,而我在这里早早的便拥有了。因此,在工作上、生活上我的内心里总是充满一股劲。
经过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当初的那种新奇渐渐地给了我温暖。在淮萧,我把同事们当成我的朋友一样去相处,他们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感动,工作上帮扶我,生活上帮助我,精神上鼓励我;在淮萧,领导们待我这样一个刚毕业的新人总是那样的关心、体谅和照顾,工作上我无法解决的难题,他们都能耐心的帮助我、教导我,在我做错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总能对我说:“没关系,你刚来,慢慢学嘛!”每次面对那一刻场景的时候我总是有一种用语言无法形容的暖心,心里面满满的感激;在淮萧,像我这样的一个刚刚毕业的新人,当初面对工作的那种不知所措也渐渐地退去,渐渐地学会了成长,慢慢地在这里成长。
成长的路上总需要良师益友的陪伴,四局、一公司“导师带徒”的这项传统给了我契机。在这里,我有了自己的导师——张宝华。一生之中总是会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幕景,8月25日拜师的那一幕我想注定会是其中之一,在旁观者眼中那或许只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一件事情,但在当事人心里绝不是简单的一个仪式,因为我们都想做个最优秀的学子。当公司党委副书记王宏铭给我的导师张宝华颁发聘书的那一刻,我便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更加努力工作、努力学习,一定不能让导师失望。
其实,在7月6日,我来淮萧报道的那天,第一个去见的那个人就是张宝华书记,到现在我都清楚地记得那天去他办公室向他报道的场景。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总是微笑着跟我说话,让我那颗紧绷着的心平静了很多,那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至今我都记忆犹新。从那之后,张书记找过我好几次,每次他关心最多的是我来到这里的生活,经常问我在这里习不习惯、适不适应,渐渐地我们也就熟悉了起来。当我遇到一些问题和难题的时候,我便硬着头皮去他办公室找他,因为我知道他平日里工作很忙、很累,很怕打扰到他,但是每次他总是微笑着耐心地帮我分析、给我悉心的指导。
让我没有想到的事情、同时也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是他选择了我做他的徒弟,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里是异样的开心和兴奋。导师带徒签约仪式那天,我甚是激动和紧张,激动的是从此以后我有了新的人生导师,紧张的是我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怕令他失望......
离导师带徒签约那天已有一周时间了,在闲暇时光里与导师一起讨论工作、谈论学习。他教我写东西上的一些好的方法、技巧,并指导我去学习;导师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青年人一定要多学习、不停的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同时教育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要按照“三严三实”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严以修身、严于律己,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立足本职岗位,做好该做的工作。
每一次导师的谆谆教诲我都会写在自己的日记本里,铭记于心中。他的很多话都能让我的视野得到开阔,让我在平凡的岗位中体会充实而有味道的生活,指引着我前进,给我力量。
走进大山才能感受到山的雄伟与壮丽,走进森林才知树的伟岸与挺拔,踏上油轮才能体会海的厚重与包容,踏进淮萧这片坚实的土地,我才渐渐明白这里便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导师便是我的风帆,带我前行......
作者:周永 责任编辑:袁常军